台灣的鰻魚養殖歷史悠久,僅次於日本。在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前半期的台灣鰻魚生產量更高居世界第一。
然而,因近年來中國養鰻生產量的大幅增加,超越了台灣,使得以往採取較為粗放式的台灣的養鰻方式面臨何去何從的困境,大有改行超集約生產方式的必要。
由於前述原因,台灣開始嘗試超集約方式養鰻,但此法仍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以下就針對台灣超集約養鰻迄今未能成功的原因進行探討。
台灣的鰻魚養殖歷史,肇始於1923年台南鹹水養殖試驗場(前台灣總督府水產試驗所的前身)進行的實驗性養殖。爾後曾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被迫暫停,其後於1957年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鹿港分所試驗結果獲得能夠進行商業化養殖的結論後,台灣的養鰻史正式從試驗階段踏入商業化養鰻領域,為台灣的養鰻事業揭開序幕。
1969年活鰻輸日首次成功,爾後隨著日本市場需求的增加,台灣鰻魚的生產量不斷增加,規模擴大至1992年達到最高峰,出口量高達58, 000多公噸,佔日本國內市場需求的50%以上。
然而,由於中國養鰻業的抬頭,使得台灣鰻魚備受影響,1992年之後之生產量銳減,到1999年的對日出口量下降至8, 000公噸以下。
為了解決鰻魚生產量銳減的問題,台灣的鰻魚養殖開始嘗試利用超集約養殖俾利克服人稠地狹、空間不足、人力不足的問題,乃於1994年導入丹麥式超集約養鰻系統。
丹麥式超集約養鰻系統的優點,在於能有效利用水及土地資源,並能節省勞動力。因此,這種養殖方式在當時掀起一陣熱潮,台灣各地紛紛導入這種方式的設備(圖1)。
然而,導入新設備的養殖業者卻碰了一鼻子灰,因為在技術層面、市場層面以及行政層面都有一些未獲解決的問題。
在技術層面的問題之一為丹麥式系統本身的功能有其臨界點。這種系統在丹麥等寒冷地方能夠順利運轉,然而在台灣的溫暖氣候下卻未能如期運轉,比方蒼蠅在生物濾槽中會大量繁生等意外問題頻頻發生。
同時,投資者往往以為這種設備可興建在任何地方,而欠缺考慮興建所在地的適當性。有些投資者過度重視流通層面而將設備興建在機場附近,結果遭遇到好比水質不良等甚難補救的問題,結果無法順利達成生產目的的窘境。
在技術層面上,最大的問題為投資者及技術人員對系統的瞭解均為不足。有些業者過度信賴設備的性能,在未能充分瞭解設備的情況下就貿然投資興建,結果造成投資全盤失敗。
在市場層面上,則有(1)鰻魚的健苗性、(2)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3)只擁有日本市場等3項難題,遭來養鰻業者相當程度的衝擊。經過轉介的歐洲鰻苗,無法生產出令人滿意的鰻魚,而前述的第(2)及第(3)點問題尤為嚴重,在日本市場價格上的競爭對業者造成了遠較預期以上的重大打擊。
在行政層面上,有(1)銀行貸款制度的缺失、(2)漁業行政人員的認知不足等問題。鰻魚的銷售不如理想,使得業者無法繼續穩定經營,再加上貸款制度的缺憾,緊要關頭銀行反而抽回銀根,迫使養殖業者瀕臨經營上的危機。
這些問題一直未能獲得解決,因而導入新設備的業者中,十有九家都被迫歇業或是轉作其他魚類的養殖。目前僅存的一家業者,雖然全力投入生產,但情形依舊十分艱難。
以往仰賴豐富的地下水源及溫暖的氣候,加上必須花費相當多的勞動力經營的所謂露天養殖的流水式養鰻方式,已面臨生產上之極限,因此研發超集約系統取代流水式養殖是勢在必行,但是,對於超集約式之生產方式又亟需不斷進行探討,才能因應產業上之需求。
在研究層面上,必須改善生產技術。目前必須探究的是二階段養殖方式的可行性,即利用丹麥式系統可順利養殖鰻苗至100公克之鰻魚之事實,可採用丹麥式養殖方法,即養成鰻魚至100公克,而成長至100公克之後即移至露天池繼續以養殖用水循環再利用方式養殖。
人工完全飼料的進一步研發也是今後重要課題之一。研發能夠適合設備的特性,又能環境友好,低污染的飼料等,仍有諸多問題尚待解決。
同時,必須在行政層面上,採取有效支援經營困難的業者之因應措施,如貸款制度的改善,以及國內、外市場的開拓等都是不可忽略的策略。
其中,最為重要者為養殖業者必須在認知上作一番改變。必須掌握並瞭解什麼樣的地方才最適合設置養殖場,在技術層面及流通層面上積極吸取新知等等,諸多的課題都有待業者面對。
最後在技術層面上,必須早日確立適用於台灣養鰻的超集約養殖模式,俾利供應既安全又安心美味的鰻魚,是為今後台灣必須努力的目標。
(本稿係根據2004年7月29日在日本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舉辦之「鰻魚之資源與保全」以及「東亞鰻魚資源連絡會」中,廖一久院士所發表之演講內容,由本刊編輯部中譯後再經廖院士親自校定而成。)